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二十一期:人設的力量
對一個劇場演員來說,能進入到角色不同層面的內在,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是很過癮的事。但「人設」這個概念有點倒過來,它需要提煉出一個會吸引大家注意的面向,然後捨棄掉其他的層面,才能吸群眾的眼球。
最近常常在思考關於「人設」。
意外的發現,在這個時代如果要吸引群眾,需要幫自己創造一個人設。比如脫口秀的喜劇演員,幫自己創造的人設甚至會跟稿子息息相關。
前陣子偶然聽到百靈果 podcast 某一集在討論喜劇演員的人設,裡面有一段很有趣:長的越醜、或是有殘疾的人反而越容易創造人設。甚至有喜劇演員會苦惱著:我怎麼長的不夠醜(不夠有特色)。
這跟我自己在寫劇本要創造一個角色時也很有關係:一個太平凡的人真的很難成為故事主角。因為故事需要有衝突,而劇情轉折很需要角色內在矛盾擴大才能推動。所以角色如果沒有矛盾(不論外在或內在),那故事就像沒有加醬油或鹽巴的蛋炒飯。
對一個劇場演員來說,能進入到角色不同層面的內在,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是很過癮的事。但「人設」這個概念有點倒過來,它需要提煉出一個會吸引大家注意的面向,然後捨棄掉其他的層面,才能吸群眾的眼球。
在日常人際關係裡,我們會學習到不能幫別人貼標籤。但人設則是自己幫自己貼標籤。
除了喜劇演員,我覺得最會幫自己創造人設的職業就是政治人物。
韓國瑜的強大不是他的能力,而是他的人設太強烈、太濃郁了。他把自己的禿頭變成角色設定,然後吸引到眾多的群眾。蔡英文陣營也趁時勢創造了「辣台妹」1人設。
「禿子」跟「辣台妹」跟治理國家有什麼關係?但不要緊,大家會關注就好。
有了人設,就可以寫劇本、書寫台詞。
幾乎每一場選舉都有一個基本公式:創造人設→創造口號→重複喊口號→造勢→再重複喊口號。
到底候選人解決社會各種問題的方案是什麼?其實根本找不到,因為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都是基本公式的複製貼上。
「你已經失控了,你害怕失去觀眾,所以願意付出一切去挽回他們,只差沒以3D報新聞。」
「我寧願為一百個人做好節目,也不願意為一百萬個人做爛節目。」
「我們可以做得更好,人們會想看到好新聞,不是每個人,人數也不多,也許只有百分之五,就是這百分之五的人讓國家進步,所以我們可以做得更好。」
— 《The Newsroom》
而所謂的「選戰」的本質,其實就是想辦法破壞對方的人設。這跟霸凌的原理很像,因為通常學校霸凌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取一個當事人會被嘲笑的綽號。
所以在今年的總統選舉,會看到侯友宜創造的「厚友誼」人設被貼上「草包」 ; 柯文哲創造的「講真話」人設被貼上「哥布林」; 賴清德則是被貼上「台獨金孫」。
選戰就是不同陣營不斷幫對手創造負面「人設」,然後各家媒體的報導也都是先從「人設」出發,再細說這個人設的由來是因為那個候選人做出哪些蠢事。
可是,人設是我們投票的依據嗎?
我在選自己住家區域的里長時,是很掙扎的。因為每一個里長候選人都會來家裡拜票,我會透過對話感受到這個候選人腦袋清不清楚、條理是否清晰、對里是否夠瞭解、提的政見是老套還是真的解決問題⋯⋯等等。因為里長選舉很社區,所以要判斷沒有那麼模糊。
可是當選舉升級成總統等級,我卻發現95%能找到的資料都是人設的遊戲。
把人設遊戲的煙霧彈撇除的話,我們投票真正該依據的又是什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