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四十四期:關於「食療」,我說的其實是⋯⋯
前一陣子我在寫劇本的時候,我以為我去給子玲爸爸把脈,應該會把到類似擔心或用腦過度的脈象。我還跟我岳父說:「請給我吃了會文思泉湧的藥。」
本文為個人經驗分享,並非健康資訊建議
本週,我想分享的主題是:「食療」。
我媽媽是一個「蒙古大夫」,從我小懂事後,就會跟我說哪些食物吃了會有什麼好處,比如說川七吃了對胃很好、枸杞吃了對眼睛好⋯⋯之類的。那為什麼我會說她是「蒙古大夫」呢?因為她很不精確,她都是一陣子迷哪個食物就一直煮那些。當她迷上自製優酪乳以後,我就得吃兩個月的優酪乳(對腸胃好) ; 她迷上地瓜葉的時候,我吃了整整一個月的地瓜葉(營養滿分)⋯⋯。
等到我娶了一個爸爸是中醫師的老婆以後,我才發現食療根本不是那麼回事。
子玲爸爸的中醫理論很特別,他研究脈學裡的「鬱症」,簡而言之,就是情緒跟身體之間的關係:例如焦慮現實的收入不足,有對應的藥方(柴胡加龍骨牡蠣) ; 工作時對某人又氣又煩,對應的是「當歸龍薈丸」 ; 就連心裡不想要工作只想退休的情緒,都有對應的藥方。
當然,除了情緒影響身體的藥方,也會有單純腸胃病的藥方。就像我常常吃一種叫做「大承氣湯」的中藥。大承氣湯的症狀會有頭痛啦、脖子酸痛啦,等等,但適應症總歸一句話:「吃太飽!」
前一陣子我在寫劇本的時候,我以為我去給子玲爸爸把脈,應該會把到類似擔心或用腦過度的脈象。我還跟我岳父說:「請給我吃了會文思泉湧的藥。」,結果我岳父把完脈之後跟我說,你還是吃「大承氣湯」,你滿肚子都是大便,血液都往腸子跑,腦袋缺氧。聽到這個診斷,真是臉上三條線的尷尬。😅
於是,我開始用一段時間研究屬於我自己的「蒙古大夫」食療法,用自己身體當實驗品,然後隨時對照子玲爸爸幫我把的脈象變化,意外發現一些有趣的事。
我還跟我岳父說:「請給我吃了會文思泉湧的藥。」,結果我岳父把完脈之後跟我說,你還是吃「大承氣湯」,你滿肚子都是大便,血液都往腸子跑,腦袋缺氧。
先說總結:正在忙著做什麼事情,有對應適合的食物種類。
當我要寫劇本或企劃案的時候,食物如果能比較少或清淡,身體與腦袋相對輕盈很多。我甚至會早上只喝一點牛奶跟堅果後就開始寫劇本,工作時只喝點苦瓜茶,等到每天工作結束才慢慢吃一點好消化的糙米跟青菜。發現創作效率竟然提高了!
如果我的行程是練習耗體力的武術,我就會吃比較多的蛋白質。這一點我相信運動員都知道怎麼吃最能維持體力。
另外就是我最喜歡的麻辣火鍋,我發現壓力大的時候吃辣對自己簡直是虐待。吃的當下很舒壓,但是吃完以後竟然整整兩天想不出劇本的故事。為了證明麻辣火鍋對寫劇本是有負面的效益,我還交叉比對吃麻辣火鍋跟吃素之後的腦袋運作程度差異。
年輕的時候,根本不會去思考這些。以前壓力大的時候連飯都不吃、不然就是吃個大雞腿便當滿足自己。沒想到年齡到40歲,竟然發現吃的東西跟身心的關聯性這麼明顯。
下次我想實驗的方向,是當逼近演出,子玲跟我壓力爆表時,吃什麼東西能讓我們吵架的頻率能大幅減少⋯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