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禮拜我想聊聊很日常很日常的生活知識分享:關於「辣油」。
以前我不吃辣,直到去了韓國以後⋯⋯。
第一次去韓國釜山,我發現幾乎食物都是紅通通的顏色。連續吃了幾天以後,胃已經開始不舒服,我努力地在大街小巷尋找看起來清淡顏色的料理。最後找到市場裡一家單純賣海帶湯的攤販,立馬點了一碗來喝⋯⋯沒想到,這碗湯的湯底是由青辣椒熬出來的。
🥵
沒多久,子玲跟我知道要去韓國釜山工作一個月。為了讓自己不要水土不服,我在出發前半年,每天訓練自己吃辣椒⋯⋯從此愛上了吃辣!
當吃「辣」而不會覺得辣的時候,就會開始注重不同種類的辣的香氣。
於是,我開始研究「辣油」。
自製辣油是一種藝術!
在炎熱的夏天,煮一碗麵,只要加一點蒜末、一點醋、一點醬油、一點鹽巴、一點香菜,最後淋上辣油就會很開胃。
很多網路影片在介紹這種簡單的料理,都會加入一勺雞粉。加入雞粉或味精會比較提味,但是如果辣油的層次感夠,根本不需要添加雞粉或味精!
重點來了,要怎樣讓辣油充滿層次感呢?我的秘方是:同時加三種不同的辣油。
是三種喔!三種不同的辣油混合在一起喔!
接下來!讓我一一介紹一下這三種辣油:
🌶️ 第一種:芝麻辣油
把乾辣椒用果汁機打成粉,加一點白芝麻跟鹽巴後,最後淋上熱油。
🌶️ 第二種:椒麻辣油
這種辣油需要青花椒與大紅袍,比例上是1:2。也是加一點鹽巴以後,淋上熱油。
🌶️ 第三種:馬告辣油
這種辣油只有一些原住民部落有在賣,因為台灣產馬告的山不多,但這種辣油會有一股檸檬的清香。(旅遊到部落的時候,不要只看到香腸跟山豬肉,還有很多神秘的部落特產待你發掘!)
自製辣油最容易失敗的部分,就是最後淋上熱油這一個步驟。淋上熱油這一步,是最最最關鍵的藝術手法!
後來,我發現最好的溫度計,就是自己的手。
很多美食節目都會說油溫大約是150度,但是我從來沒有成功用工具測量到適合的溫度。為了控制油溫,我曾經買過烹飪溫度計、也買過工程(?)用紅外線溫度槍,但是效果差到不行。
溫度為什麼這麼重要呢?因為油溫不夠高的話,辣椒的香氣逼不出來 ; 油溫太高的話,芝麻跟花椒會立馬變咖啡色或黑色,整罐辣油就會出現苦味。
後來,我發現最好的溫度計,就是自己的手(😆)。不是把手下去炸,而是把手放在距離油上大約五公分,如果立馬有熱度、又不至於到燙的程度,就表示溫度剛好。只是,對新手來說,這需要一點勇氣。
但為了在夏天吃一碗簡單開胃的辣油拌麵,鍛鍊自己的勇氣也是滿好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