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烏犬排練間」第一百零二期:台韓酒精大戰!往死裡喝的釜山行 (下)
韓方夫婦熱情地在啤酒、燒酒、馬哥利的酒精巡禮中,為我們引薦了許多釜山朋友。因與多數人語言不通,為了回應大家的友好,我很盡力地觀察在地飲酒文化,在酒桌上秀出每天學的韓文和酒拳!
上集提到多年前第一次去釜山工作,那是我首度和韓國劇場夥伴的交流。沒想到不久後,第二次的釜山之約很快再次成行。這次邀約狀況是這樣的。因上一次演出,韓方劇團注意到我,當時便邀請我擔任新製作的女主角。一起演出對手戲的是一名不會講英文的韓國音樂劇男演員。本劇只有兩位演員,預計演出時我講中文他講韓文,劇本聚焦在「濟州島四三事件」( 就是上一集開頭談到的那場演出 )。預計在釜山工作一個月,演出時間安排在最後一週。
接到工作邀約時就知道會有很難度。首先,歷史事件很硬需要做功課;第二,劇本對話超多,台詞又艱澀,演出者必須聽懂對方的語言,不然演出節奏會受影響。第三,排戲時雙方得穿透語言,找到溝通的默契。韓方劇團是一對夫婦,年紀大我們不少。他們很周到地在劇本出來後,安排台灣的專業翻譯協助產出工作本。我去找了幾次翻譯,請教她一些細節。因此這一次出發時,我已做了相關功課,帶上中韓對照的劇本,以及加厚冬衣 (釜山的冬天有夠冷)。
在韓國工作的回憶很豐富,若要硬選一個關鍵無詞,那絕對是「酒精」無誤!
上一次訪韓已經初步見識大家的實力,這次多少有點心理準備。想說我跟少君也不是酒量很差,沒問題的。結果這一次去,在完全沒有台灣夥伴的掩護下,第一週就暴露了我們的弱小。韓方夫婦熱情地在啤酒、燒酒、馬哥利的酒精巡禮中,為我們引薦了許多釜山朋友。因與多數人語言不通,為了回應大家的友好,我很盡力地觀察在地飲酒文化,在酒桌上秀出每天學的韓文和酒拳,以及在大家的期待下,吞下一些在地的(對我來說)獵奇食物 ( 苦笑 ) 。
不過每次續攤下來回到住處,都已是凌晨!
雖然很開心在酒桌上認識許多學者、藝術家,也很喜歡親身體驗異國文化。但一週下來,我開始精神不濟,皮膚大過敏。我很擔心自己的工作狀況。畢竟三週後就要演出了,準備工作需要更自律地執行,例如:聽熟劇本的韓文錄音、劇本分析、練武術、表演者的身體訓練⋯⋯等等。於是一週後我和少君很慎重地找了導演夫婦談,表示未來排練後我不再參與聚會。這個要求似乎是大事,夫婦露出了憂傷的神情。
夫婦:澎澎(就是我)和王很辛苦嗎?我們一起聚餐喝酒,可以討論很多,也會更在一起。
澎澎:我很喜歡跟你們一起。但是,我需要休息和準備工作。
由於對方只能使用簡易的英文,彼此非常辛苦地溝通著。沒能夠說到位的心情,因為猜測的關係,多少有了一點疙瘩。但他們也只能接受了。接下來的日子,我輕鬆得多。按照自己的腳步工作,也抽空和少君溜去幾個地方走走。( 跟蹤在地大嬸意外吃到了便宜松葉蟹 ; 還發現了釜山紅燈區! )
如果當天精神和體力有餘裕時,會買啤酒回家和導演夫婦同步各種進度。我最感驕傲的是,原本韓文0基礎的我,練習到在男演員忘詞時,能用韓文為他提醒台詞 ; 可以大概聽懂工作會議,還可以用簡單韓文提出一些想法。到現在還講得出諸如-「在壓抑的靜默中,我們突圍反擊吧!」-等日常生活完全用不上的韓語台詞。 ( 笑 )
後來看到一則各國人民酒精統計,以一週間每個人的shots1平均數量作比較。 結果是韓國人大勝,平均每個人一週內會喝到13個shots,就連血液中有伏特加的俄羅斯人都只有他們的1/2,台灣人則是韓國的1/5。這個統計就算不嚴謹,我也絕對相信自己是輸在起跑點上了。這場台韓的酒精大戰,台灣的地方代表(?)甘拜下風!
寫這篇的同時,我翻出了當時在釜山的照片,想起韓國朋友的熱情與心靈交會的時刻,我仍非常想念那段時光。後來我們再次合作,因文化不同也有更進階 ( ? ) 的衝突。即使如此,雙方仍然願意跨越文化語言的隔閡,一次次相聚或邀約合作。
吵過架仍真心想做朋友,是生命中的禮物呢!
一般美式的 single Shot 一口杯的容量是1.5oz (45ml), double 是2.5oz (74ml)。 而英式容量較少,single shot一口杯的容量一般為25~35ml 而double shot 為50ml。通常是作為烈酒一口飲用時的容器。